过了腊八就是年
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别称“腊日祭”,腊月的第一个节日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春节序幕已经拉开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腊八起源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在上古时期,人们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腊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因在十二月举行,故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腊八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关于腊八
“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北齐诗人魏收,在寒冬与众人共祭诸神时有感而发,写下《腊节》一诗: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短短20个字,便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在新故交接的腊月,人们认真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一餐一饭无不寄托着百姓,平凡而又庄严的生活期待。
腊八习俗
腊者,接也,谓新旧交替。在上古时期,人们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取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俗语有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八,也就预示着过年也快到了。所以,在腊八后,很多家庭就开始杀年猪、打豆腐、制作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食俗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沈从文在《腊八粥》中写到:“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诗文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唐孟浩然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腊八日怀圣仆明葛一龙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承恩寺访杨维五何惟圣不遇明欧大任寻君腊八会,不遇竟空还。落叶一灯下,寒云双树间。深栖知净理,强出愧清班。纳禄吾犹晚,惟应学闭关。
今天是腊八节,不论你在哪里,记得喝腊八粥,给身体和心灵都送去温暖,也愿我们最爱的人,都平安健康快乐!
最后,团团为大家附上腊八粥的家常做法,希望在腊八节,大家都能喝上甜甜的腊八粥。
红豆15g、莲子15g、黑豆15g、紫米30g、黑米30g、小米30g、红枣6颗、桂圆6颗。
1.准备好所有食材;2.洗净后浸泡30分钟;3.倒入锅中;4.大火煮沸;5.转小火焖煮90分钟;6.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完工啦!
1.沸腾时搅拌一下以免黏锅,
2.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冰糖。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圭江在线综合整理
▍爆料/投稿/可联系小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