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医人-肛肠教育网
对肛肠疾病术后中药熏洗指导理论的重新认识
孙光军1鲍新坤2林爱珍1
医院
摘要:中药肛周熏洗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广泛且疗效独特,对于指导该实践的理论一直以“余邪未清”和“生肌促愈”为主流,药用“清热解毒利湿类”和“补气活血类”为主;通过对比查阅古文献及分析药物吸收过程发现肛肠疾病术后中医药熏洗无系统理论支撑,目前理论存在瑕疵,现结合中医伤科损伤理论、“治未病”思想和现代药物动力学认识加以探讨。
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中药熏洗,指导理论
肛肠疾病术后并发症,如疼痛、水肿、坠胀不适、延迟愈合等常常困扰临床医生,中医药的术后熏洗能较好的降低术后上述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备受青睐[1]。临床医生对该法使用的临床研究也如雨后春笋,有不少专家的经验方在临床实践上探索和动物实验后走进市场,不仅解决患者疾苦,更为学科发展和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然而对此法的指导理论大多停留在“余邪未清”和“生肌促愈”上,一直未曾有明显进展。现从肛肠疾病术后中医药熏洗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正确认识加以讨论。
中医药熏洗理论存在瑕疵
采用中医药熏洗治疗的绝大多数病例来源无术后中医辨证,甚至无中医辨证,在讨论部分以术前中医辨证的病因病机来解释熏洗所用中药;对于“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使用的药证解释多从“术后余邪”为主,未考虑手术本身对机体“正气”的损伤和对疾病“邪气”的影响;对“益气活血类”中药的解释多从药物直达病所,未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正确认识外用药物的吸收、代谢途径。
从损伤角度重新认识肛肠术后病机
基于脏腑辨证以内伤杂病为优势,六淫辨证以外感邪毒为优势,气血津液辨证以病后内邪、正气为优势,卫气营血辨证以温病及病位深浅为优势的特点和手术乃暴力作用于皮肉筋骨,充斥其内的气血首当其冲受到损伤的伤科学观点。我们应该结合肛肠科独处“魄门”的专科特点,认识肛肠疾病术后应以局部外伤为主要矛盾,以脏腑功能不足、外邪感染为次要矛盾。病机应当抓住局部损伤所带来的气血损伤,辨证可谨守“气滞血瘀”和“气血亏虚”,兼顾有气血损伤所带来的脏腑功能不足。
对于肛肠疾病术后并发症可做如下病因病机分析:暴力作用于皮肉筋骨,锐器损伤皮肉,“气伤疼,形伤肿”,故可有术后伤口疼痛、水肿、皮下瘀血、瘙痒和坠胀不适;肛周筋肉损伤,不能利机关,排便习惯改变及精细控便功能不足,故可有术后大便次数改变或一时性大便失禁;损伤局部气机不畅,经脉艰涩,故有伤口卫外不固,血虚不荣,故可出现极易染毒,邪毒内侵,伤口愈合迟缓;若有甚者,伤及全身气血,不仅加重局部卫气营血不足,更可伤及脏腑气机和津精,大肠主津和传导失司,故可有腹胀,大便干结;肾与膀胱气化失司,故可有小便不畅,有极少数患者,正气损伤,肺卫不宣,邪毒内侵,故可有术后感冒可能。
从刀刃“去外邪,生内邪”重新认识术后“邪气”
术后邪气当为瘀血、痰湿之内邪,而非术前所辨湿热酒毒之邪。先贤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言“至于既穿溃后,则躯壳已有破损,与壅闭之证迥别,试看针功,期门泻肝,刺肺泻气,以一针之孔,尚能大泻脏气,况溃脓之孔甚大,其能大泻内气可知矣。”手术伤口比之针刺、溃脓之孔有大之而无不及,故术后邪气随之而去,更可因此伤及正气;且病变局部乃邪气深踞之地,刀刃之功正在于此;与临床患者术前所辨湿热酒毒之邪所致疼痛、水肿、发热等不适随手术迎刃而解相吻合,故术后无湿热酒毒之邪。刀刃过后,局部皮肉筋骨损伤,其内气血损伤,内邪因此而生,当为气滞不行,经脉艰涩之变,可归为“瘀血痰湿”之邪,术后所出现的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当为内邪所致。
从“治未病”角度重新认识熏洗之功效
既无湿热酒毒之邪,为何“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于熏洗之中功效甚好?此处可从“治未病”角度认识,魄门乃排泄糟粕之处,此处疫毒湿热之邪盛行,而刀刃损伤后局部卫气不固,营血不荣,正气不足,可满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条件,故当未病先防,善用野菊花、金银花、苦参等清热利湿解毒中药水煎剂熏洗局部,发挥清洁局部、抑制病菌功效。此法同现代医学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异曲同工之妙,术后采用清热利湿解毒中药局部熏洗预防感染,更兼不伤正气的优点,即无增加抗生素耐药和增加二次感染的风险。
从药物动力学角度重新认识“生肌促愈”机理
一直以来,促进伤口愈合的“益气活血类”中药,大家都模糊笼统的认为在熏洗热能作用下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局部吸收,而未遵循外用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应该肯定熏洗过程中热能扩张血管和促进局部药物吸收,但药物的主要作用点当区别开来:直肠肛门局部给药后,药物有效成分应当是通过局部组织进入毛细血管,扩张静脉系统,促进炎症消退;然后经静脉系统回流肝脏,再由心脏泵出,经动脉系统到达毛细血管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增加患处局部血供,促进氨基酸、葡萄糖和氧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和代谢产物合成加速;从而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增加创面胶原产生,调节创面免疫功能和促进创面生长因子的表达[2]。药物作用点应有两点:一,直接作用于静脉系统,促进静脉回流;二,经体循环后作用于动脉系统,增加患处淋巴回流和促进局部代谢,宏观上表现为减轻炎症和加速组织修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