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星期六)前天,放学回家路上,小豆子告诉爷爷:老师布置作业啦。“幼儿园还布置作业呀?”爷爷好奇地问。“有啊!两件作业呢?”小豆子认真地说。“作业不能说‘两件’,应该说两题。”爷爷纠正说。“就是两件嘛!”小豆子坚持说。“为什么?”“因为是要做两件事儿呀!”“不是写的作业呀?”“不是呀。老师又没教我们写字,怎么写呀?”“那是什么作业呀?”“第一件,和家长一起叠衣服,睡觉起来自己叠被子;第二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户外运动。星期一还要交作业呢?”“交什么呢?”“照片呀!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户外运动时的照片呀。”停了一下,小豆子又问:“爷爷,什么是户外运动呀?”“户外运动就是在外面运动啊。”“比如呢?”“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小区里跑步啊,周末爬山啊……”“和爸爸一起打球,算不算呢?”“打球,当然是户外运动了!”晚上六点半,爸爸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把“周末作业”也布置给了家长,因为这些“作业”是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吃过晚饭,爸爸开家长会还没回来,妈妈下班也没到家。小豆子就急着对奶奶说:“奶奶,叠衣服的时候喊我哟!”“好的。”和奶奶一起叠衣服是小豆子常做的事,只不过今天更有意义,因为它是小豆子的“作业”。所谓“叠”,也只是做个小帮手罢了。奶奶把衣服叠好,小豆子负责整理一下,帮奶奶抱着往衣柜里放。但尽管如此,这么一个简单的参与过程,对孩子“劳动”观念和“做家务”习惯的养成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对女孩子而言。今天是周六,通常,妈妈是要带小豆子外出的,但妈妈上午有事不能带的豆子到外面游玩了。爸爸提议和小豆子一起下楼,在小区里“打网球”。爸爸难得陪小豆子玩,小豆子当然很高兴。这样既满足了小豆子玩的愿望,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上午十点,小豆子和爸爸各自拿一只儿童羽毛球拍,带着玩具网球下楼。爷爷是要全程陪着的,因为爷爷不仅要当“摄影师”,还要做“球童”呢。小区里没有网球场,便选一处平台做场地。小豆子和爸爸分别站在平台两端,拉开了架势。“爸爸,不准让着我哟!”发球前,小豆子特意提醒爸爸。“好的,发球吧。”小豆子首先发球,球飞到了爸爸面前。爸爸将球打回去,但偏了,球落在了旁边的灌木丛里。“我赢了,我赢了!”小豆子举着球拍,高兴的喊着。然后对着正在举着手机拍照的爷爷喊:“球童!”紧接着,爷俩继续“比赛”,只不过是双方接住球的时候少,球落下的多。这就忙坏了“球童”:发球、击球时抢着拍照,球落下时又要忙着捡球。好在只是打着玩儿,不是比赛,不然爷爷还要当“裁判”呢。打了将近半个小时,爸爸累了,运动暂时结束。午饭前,小豆子和妈妈一起从爷爷手机里挑了一个镜头,准备去彩印店打印出来,周一交“作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changzaixiana.com/gcwk/12464.html